Milvus 社区的各位伙伴:
大家晚上好!欢迎来到 Milvus 2.3.0 文字发布会!
作为整个团队的匠心之作,Milvus 2.3.0 历经 8 个月的设计与打磨,无论在新功能、应用场景还是可靠度方面都有不小的提升。
具体来看:Milvus 2.3.0 不仅包含大量的社区呼声很高的新功能,还带来了诸如 GPU 支持、Query 架构升级、更强的负载均衡调度能力、新的消息队列、Arm版本镜像、可观测性、运维工具升级等能力,这标志着 Milvus 2.x 系列从 production ready,走向成熟、可靠、生态繁荣、运维更友好的发展路径。
接下来,我将从 7 个方面带大家深入了解 Milvus 2.3.0。
01.
架构升级
§
GPU 支持
§
早在 Milvus 1.x 版本,我们就曾经支持过 GPU,但在 2.x 版本中由于切换成了分布式架构,同时出于对于成本方面的考虑,暂时未加入 GPU 支持。在 Milvus 2.0 发布后的一年多时间里,Milvus 社区对 GPU 的呼声越来越高,再加上 NVIDIA 工程师的大力配合——为 Knowhere(Milvus 索引引擎)增加了最新的 RAFT 算法支持,使得 Milvus 不仅加回了 GPU 支持,而且还以最快的速度支持了业界最新的算法。经测试,GPU 版本相较于 CPU HNSW 索引有了 3 倍以上的 QPS 提升,部分数据集有近 10 倍的提升。
下表是 GPU-IVF-FLAT 和 HNSW 在 Milvus E2E 上的 QPS 数据,host 的 size 是 8c32g,NVIDIA A100 GPU。NQ 为
100:
§
Arm64 支持
§
随着 Arm64 CPU 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,众多云厂商也纷纷发布了基于 Arm64 CPU
的实例。为此,从 Milvus 2.3.0开始,Milvus 不仅会发布 Amd64 镜像,也会发布官方 Arm64 镜像,这一优化也能够帮助 macOS 用户更地开发测试 Milvus。
§
QueryNodeV2
§
QueryNode 是继 QueryCoord 之后,第二个重写的服务。
为什么要重写 QueryNode?老版本有哪些问题?展开来讲可以写成万字小作文。简单来说,QueryNode
承担了整个Milvus 系统中最重要的检索服务,其稳定性、性能、扩展性对 Milvus 至关重要,但 QueryNodeV1 存在状态复杂、消息队列重复、代码结构不清晰、报错内容不直观等问题。在 QueryNodeV2 的新设计中,我们重新梳理了代码结构、将复杂的状态改为无状态的设计、移除了 delete 数据的消息队列减少了资源浪费,在后续持续的稳定性测试中,QueryNodeV2
的表现更加优异。
§
IndexCoord 和 Datacoord 合并
§
Indexcoord 和 Datacoord 在 2.3.0 版本中被合并,这简化了 Milvus 部署的复杂度,也降低了元信息在不同 coord 之间通信的成本。在接下来的版本中,datanode 和 indexnode 的部分功能也将被合并。
§
基于 NATs 的消息队列
§
Milvus 是基于日志的架构,消息队列的扩展性、性能、稳定性对 Milvus 而言至关重要。此前,为了快速完成 2.x,我们选择了业内主流的 Pulsar 和 Kafka 作为核心的 Log Broker。在实际运维的过程中,我们也发现了不少外置消息队列的局限性,一是在多 topic 场景下的稳定性问题,二是大量重复消息时的去重以及空载时的资源消耗问题,三是二者都与Java 生态绑定较紧密 Go SDK 维护不是很积极。
在此情况下,一个更符合 Milvus 需求的 Log Broker 显得至关重要,经过调研和测试,我们选定 NATs + Bookeeper 的方式作为自研的 Log Broker,这更贴合 Milvus 的使用场景。目前,NATs Log Broker 还处于实验阶段,欢迎有兴趣的同学尝试以及反馈问题。
02.
New Feature
§
Upsert 功能
§
支持用户通过 upsert 接口更新或插入数据。已知限制,自增 id 不支持 upsert;upsert 是内部实现是 delete + insert所以性能上会有一定损耗,如果明确知道是写入数据的场景请继续使用 insert。
§
Range Search 功能
§
支持用户通过输入参数指定 search 的 distance 进行查询,返回所有与目标向量距离位于某一范围之内的结果。例如:
// add radius
and
range_filter to params
in
search_params
search_params = {\"params\"
: {
\"nprobe\"
:
10
,
\"radius\"
:
10
,
\"range_filter\"
:
20
},
\"metric_type\"
:
\"L2\"
}
res = collection.search(
vectors,\"float_vector\"
, search_params, topK,
\"int64 > 100\"
, output_fields=[
\"int64\"
,
\"float\"
]
)
该例子中就会返回距离在 10~20 之间的向量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 metric 计算距离的方式不同,所以值域、排序逻辑各异,需要详细了解每个 metric 的特点之后再使用此功能。此外,RangeSearch 依然具有最大返回结果不超过 16384 条的限制。
§
Count 接口
§
为了计算 collection 中的数据行数,很多用户会使用 num_entities 接口,但是此接口需要手动调用 flush 之后才能计算准确,但频繁 flush 会造成大量小文件刷盘,对 Milvus 的性能和稳定性都有较大影响。所以在此版本中提供了 count(*) 表达式,可以实时计算准确的 collection 行数。count 操作较为消耗资源,不建议大量并发调用。
§
Cosine metrics
§
Cosine 距离在大模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,尤其是在大模型领域,Cosine Metrics 几乎是衡量向量近似度的事实标准。Milvus 2.3.0 版本原生支持了 Cosine 距离,用户不再需要通过向量归一化计算 IP metrics 来使用 cosine 距离。
§
查询返回原始向量
§
出于查询性能的考虑,之前的版本中 Milvus 不支持返回原始向量,此版本中补齐了该功能。需要注意的是,返回原始向量会有二次查询产生,所以对性能会产生较大影响,如果是性能 critical 场景,建议使用HNSW、IVFFLAT等包含原始向量的索引。
目前,部分量化的索引,如 IVFPQ,IVFSQ8 不支持获取原始向量,关于具体哪些索引支持返回原始向量请参考 https://github.com/zilliztech/knowhere/releases.
§
ScaNN 索引
§
Milvus 目前支持了 Faiss 中的 FastScan 算法,在各项 benchmark 中有着不俗的表现,对比 HNSW 有 20% 左右提升,约为
IVFFlat 的 7 倍,同时构建索引速度更快。ScaNN 在算法上跟 IVFPQ 比较类似,聚类分桶,然后桶里的向量使用 PQ 做量化,区别是 ScaNN 对于量化比较激进,搭配上 SIMD 计算效率较高,但是精度损失会比较大,需要有原始向量做 refine 的过程。
下表是 ScaNN、HNSW 和
IVFFLAT 在 Cohere1M(768维)的数据集下的性能表现,数据来自于 VectorDBBench。
§
Iterator
§
Pymilvus 中提供了 iterator接口,可以通过迭代器的方式拉取数据,Query 和 Range Search 场景下,通过迭代器可以获取超过 16384 条数据限制的数据。Iterator 类似于 ES 的 scroll 接口和关系数据库中的 cursor,比较适合后台批量处理数据。
§
Json Contains
§
Milvus 2.3.0 支持了Json 数组 contains 表达式,可以支持判断一个 json 数组是否包含了一个元素或者一组元素。详细文档请参考 https://milvus.io/docs/json_data_type.md。
§
CDC支持
§
Change Data Capture 是数据库系统中很通用的功能,可以用于跨机房主备数据同步、增量数据备份、数据迁移等场景,得益于 Milvus 基于日志的架构很容易实现此功能。Milvus 的 CDC 代码在 https://github.com/zilliztech/milvus-cdc.
03.
Enhancement
§
MMap 技术提升数据容量
§
MMap 是 Linux 内核提供的技术,可以将一块磁盘空间映射到内存,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通过将数据加载到本地磁盘再将磁盘 mmap 到内存的方案提升单机数据的容量,经过测试使用 MMap 技术后数据容量提升了 1 倍而性能下降在20% 以内,大大节约了整体成本,对于成本敏感的用户欢迎试用此功能。
§
filter 场景性能提升
§
对于标量向量的混合查询场景,Milvus 的执行计划是先执行标量过滤再执行向量检索,这就意味着标量过滤之后会有大量的数据被过滤掉,如果过滤掉的数据过多会引起向量索引性能急剧下降,通过优化 HNSW 索引的数据过滤策略,2.3.0 中优化了此场景中的性能。除此之外,通过引入手动的向量化执行技术,标量数据过滤的速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。
§
Growing 索引
§
Milvus 的数据分为两类,分别为已索引的数据和流式数据。对于已索引的数据自然可以使用索引加速查询,但流式数据只能使用逐行暴力检索,对性能影响较大,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在 2.3.0 中加入了 Growing index,自动为流式数据建立实时索引,保障查询性能。
§
多核环境资源利用率提升
§
向量近似计算是计算密集型的任务,CPU 使用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,在 CPU 核数较多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 CPU 使用率无法超过 70% 的情况,经过优化 Milvus 2.3.0 能够更加充分利用好 CPU 资源实现性能提升。
04.
稳定性
§
New load balancer
§
在 2.1.0 版本中,Milvus 支持了内存多副本,用户可以通过多副本的方式提升 QPS。经过半年多的生产实践,收到了很多来自社区的反馈,其中主要集中在添加副本后
QPS 没有立刻提升、节点下线后系统恢复稳定时间较长、节点之间负载不均衡、CPU 使用率不高等问题。这些问题归因到一起可以认为是负载均衡逻辑鲁棒性低,故障恢复能力较弱的问题,经过重新设计的负载均衡算法,采用基于负载的动态负载均衡算法,能够及时的发现节点上下线、负载不均衡等现象及时调整请求调度。经过测试可以在秒级发现故障、负载不均衡、节点上线等事件,及时调整负载。
05.
可运维性
§
动态配置
§
修改配置是运维、调优数据库中的常见操作,从此版本开始 Milvus 支持动态修改配置项而无需重启集群,支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修改 etcd 中的 kv,二是直接修改 Milvus.yaml 配置文件。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配置项都支持动态配置,详见 Milvus文档 https://milvus.io/docs。
§
Tracing 支持
§
通过 tracing 发现系统中的瓶颈点,是调优的重要手段,从 2.3.0 开始 Milvus 支持 Opentelemetery tracing 协议,支持此协议的 tracing collector 例如 jaeger 都可以接入观测 Milvus 的调用路径。
§
Error Code增强
§
团队重新梳理了 Milvus 的 error code 以及设计了新版 error code 的架构,这次升级后,Milvus 的报错会更清晰。
06.
工具升级
§
Birdwatcher tool 升级
§
配套的 Birdwatcher 在这几个月中经过持续的演进,增加了众多功能,例如:
·
支持 restful API,更方便集成到其他诊断系统中
·
·
支持 pprof 命令,更方便的与 go pprof tool 集成
·
·
增加 storage analysis 命令分析存储占用
·
·
与 2.3.0 的 event log 模式集成,支持通过结构化的数据分析 Milvus 内部事件,提升分析日志效率
·
·
支持修改/查看 etcd 中的配置
·
可以说,升级后的 Birdwatcher 功能众多,对需要深度运维 Milvus 的用户很有帮助。未来,Birdwatcher还会增加更加有用的命令,欢迎大家试用。
§
Attu 升级
§
全新设计了 Attu 界面,用户体验更友好:
07.
Break Change
§
移出 Time travel 功能
§
由于 Time travel 功能几乎没有用户使用,且 time travel 功能对 Milvus 的系统设计提出了较大挑战,先暂时废弃。
§
移出 CentOS7 支持
§
由于 centos 官方对 centos7 的支持即将到期,而且 centos8、centos9 仅有
stream 版本,官方并未提供正式的 docker 镜像,所以 Milvus 放弃对 centos 的支持,改为使用 Amazonlinux 发行版进行替代。此外,基于 ubuntu20.04 的镜像依旧是 Milvus 的主推版本。
§
删除了部分索引和 Metrics 支持
§
我们删除了包括 Annoy 索引和 RHNSW 索引,以及 binary 向量下的 Taninato、Superstructure 和 substructure 距离。
出自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7HzjLVgDdzjmc60pGgAnMw